2019年10月31日 星期四

瑪雅烏布渡假酒店

第二間入住的渡假酒店, 是擁有絕對私人空間的villa. Villa通常就是指一幢幢獨立別墅式的客房, 我入住過幾次這類型的渡假酒店, 以峇里島這間環境最漂亮和感覺最寫意舒適,每幢別墅不止有泳池,還有小花園. 領隊和導遊告訴我們, 因為房價貴, 他們不會像一般旅行團那樣被安排一同入住酒店, 要在外面留宿, 晚上若有事可以電話聯絡他們. 這渡假酒店名Maya Ubud Resort & Spa, 位於烏布區. 因為我們入住當天日間會先到火山風景區午膳, 隨後又到聖泉廟和烏布藝術村逛街, 到達酒店已下午四時多, 眾人眼見酒店環境那麼漂亮迷人, 有點後悔先前逛街時浪費了那麼多時間. 

在這山林環繞的渡假酒店渡過了一個晚上和悠閒的上午,要說體驗,我覺得環境和設施方面好得沒話可說,至於餐飲方面,在酒店享用過早餐和峇里島特色午餐,感覺特色餐平平無奇,倒是早餐我很滿意.



















     


2019年10月30日 星期三

峇里島野生動物渡假酒店

到過峇里島多次,每次入住的酒店都不同, 感覺峇里島的酒店不論是貴價或平價, 也不論叫不叫做渡假酒店(Resort), 給我的感覺都有渡假氣氛 . 08年跟團去峇里島那次比較特別, 算是專門體驗渡假酒店, 一次過入住了三間不同類型, 但都相當不錯的渡假酒店.

第一間是Mara River Safari Lodge.  這酒店的賣點之一, 是跟野生動物近距離接觸,  透過房間落地玻璃, 隔著一條小溪就能與斑馬、羚羊對望. 餐廳落地玻璃外,與餐桌一玻璃之隔便是獅子群, 一面進餐, 一面可以跟獅子逗玩.  難得的是那些獅子較活潑好動, 偶爾會隔著玻璃舞爪弄腳,似跟遊客交流, 不像平時在動物園見的獅子那樣被困得懶洋洋.  進入洗手間時, 若是沒心理準備, 可能也會嚇你一跳, 因為獅子正盯著你如廁和洗手, 不過是隔着玻璃.   要看更多的野生動物, 當然要主動出擊了. 我們停留這渡假酒店一個晚上和一個上午, 包括早餐後乘車觀賞野生動物.  乘坐那輛遊覽專車除了穿越樹林,竟然還可以過河,感覺有點刺激. 












2019年10月28日 星期一

豆楊的百吻計劃

她姓楊,網絡上自稱豆楊,看名字應屬青春年華.她確實年青,仍是個學生,是一名在巴黎學音樂的台灣女生.最近她出了名,是因為做出了一項創舉:要跟100個陌生男人接吻.一看到這個報導,首先的感覺,是現在的女性真是敢作敢為.第二個想法是,別說100個,就算是1000個,年青女子主動找男人親吻,我相信沒有難度,除非這位女子長得嚇怕人.豆楊的親吻計劃到目前為止只進行了大約一半,進展緩慢,並非她的長相嚇怕男人,原因是,她不是隨便在街上碰到男人便主動親吻,她可以說是精挑細選的,有些吻在決定進行之前更對獵物做了一段時間的詳細觀察.另外她還要配合攝影師的時間進行拍攝,將來準備出書,所以急不來.

向來認為,除了體力,女士較男士在許多方面都更具優勢,許多事情,一旦女性要去做,很少會做不到.豆楊這舉動令我聯想起新加坡女子鍾愛寶15年前的創舉,當年22歲的鍾愛寶, 創造了華裔女子在10小時內連續跟90個陌生男人不停性交251次的記錄.如果鍾愛寶換轉是男人,他要挑戰的是女士,相信就算10個也難做到,誰都知道男士的精力有所限制.同樣,假如豆楊是位男生,即使他長得帥,要實現跟100個陌生女子親吻的計劃也非常難,這跟精力絶對無關,而是因為女性天生沒有男性那種令人防範的侵略性,女性通常較易接近陌生人,男性卻不.另外,據說男性天生也較女性好色,有女性主動親吻,相信很少男士會拒絶,何況在以吻聞名於世的法國.

豆楊的事件曝光後,有不少人指責她此舉等同濫交,我覺得言重了.接吻,即使是嘴貼嘴,始終跟造愛不同,更何況豆楊選擇的接吻對象絶不隨便.於是有人探討她為何這樣做.  許多時候,一個人想做某樣事情,自己也說不出原因來的,但該不該去做,便都離不開道德觀念的影響.我覺得豆楊的百吻計劃就是個好例子,她思想開放,不認為跟眾多陌生人男人親吻是道德行為有問題,但妳問到她為何要這樣做,她並沒有給出一個清晰的答案.豆楊稱,她認為跟陌生人親吻是一種能量交流,有此大膽設想並以圖文記錄下來,是希望留給日後一段美好的回憶.把親吻說成是能量交流,未免有點玄,相信有過跟異性接吻經驗的人都同意,吻是愛的一種表現,極其量是情意的交流,怎樣能量交流法,至少以我的經驗就領略不到.她在另一篇文章裡則透露,其實三年前心底裡已冒起這念頭,就像不少年青人腦子裡忽然會產生奇特的想法一樣,她只覺這樣做好玩,能令自己開心,是什麼動機促使,沒有去深究.當時她把這想法告訴了好友,卻給好友痛罵,說她這行為等同放蕩,令她暫時壓制了計劃.不過從她那篇文章中,卻捕捉到時下年青人流行的一種心態:人生最緊要好玩,想做就去做.  我覺得抱這種心態其實不能說錯,也算是享受人生的一種態度吧,只要大前提不傷害別人便行.如果從這角度看,豆楊的百吻計劃,能討自己開心,又沒對任何人做成傷害,那跟看她不順眼的人又有何干呢?她大可不必理會那些人,剩下要考慮的,只是衛生問題,因為跟陌生男人在街上親吻是隨機性的,不可能像鍾愛寶跟眾多男人性交那樣,要求跟她做對手戲的人都必須事先做檢驗.嘴貼嘴的深度接吻有機會傳染疾病.看過她的一些親吻照片,她的投入程度和吻的方式絶不輕淺,不知道是否遇上了帥哥忘乎所以.



似乎大部分人不接受她向陌生人索吻不過是突如其來只是覺得好玩這說法,總覺得凡事必有動機,於是對她諸多猜測.她在幾天前的網誌裡,便為不斷有人追問她動機為何有點厭煩,再一次申明“這不過就是個突發奇想罷了”.

至於道德行為有沒有問題,卻不容易說清楚.向來道德問題就存在不少灰色地帶,不同時空又有不同看法和標準.好像許多國家娼妓不合法,但某些國家卻合法;許多國家娼妓雖然不合法,但嫖妓的人卻不被視為犯法.  合法與否跟合乎道德觀念與否是兩回事,但誰都知道,法律的制定是離不開道德觀念的.中國古代女性的行為規範是三從四德,出嫁了的女子要從一而終,現在早就不那麼迂腐了.也許是東方女性被壓抑得太久了吧,現在要讓全世界看清楚,東方女性完全可以全方位地與西方世界接軌,包括在對待兩性關係的問題上.

(原發表於Sinablog 15/10/2009)

2019年10月26日 星期六

腫瘤經驗談

大概人人都知道, 腫瘤有良性和惡性之分, 令人聞之色變的癌, 就屬於惡性腫瘤.  因為身體內某些不確定的因素, 加上地球環境日益污染, 內外的因素加起來, 令腫瘤的發生率不低.  多年前認識的一位女友, 不幸患上乳癌, 醫生告知必須整個乳房切除掉,  她痛苦地接受了乳房切除手術, 但克服不了失去部分女性性徵的心理障礙, 從此自蔽, 躲起來不見人.  所以我覺得, 惡性腫瘤或癌, 對患者是重大考驗,  過得了這個關的, 猶如浴火重生. 我不知道, 一旦發現自己患癌, 過不過得了這個關. 

不過說到腫瘤, 長在體表容易察覺的多屬良性, 例如粉瘤, 大抵沒錯.  惡性的腫瘤卻陰險得多, 多是隱藏在體內, 不容易被患者及早察覺, 往往容易耽誤治療, 治療癌症的過程又艱辛漫長, 才令人害怕.    惡性腫瘤我沒患過, 屬於良性腫瘤的粉瘤, 我卻有過三次動手術割除的經驗, 希望不會有第四次, 雖然這類身體長出的多餘東西要不了我的命.

看過一篇醫生筆記, 記述幫一位長了粉瘤的女士做切除手術, 碰上她是異常緊張的人.  即使不過是15分鐘的小手術, 只需局部麻醉, 這位女士先是擔心注射麻醉藥的針筒乾不乾淨, 那一次性使用的針筒包裝有沒有破損,  又擔心手術進行過程中會不會突然停電, 一次又一次地推開醫生的手要求釋疑, 令醫生不得不再三更換消毒手套, 把一個患了腫瘤的人緊張的心態活靈活現表現出來.   

我沒那位女士那麼緊張. 倒是經歷過三次割除粉瘤, 除了覺得粉瘤不可怕, 還弄不清楚, 究竟外科醫生給病人做手術, 如何決定是局部麻醉或全麻.  第一次割的粉瘤, 長在耳珠背後, 那時正值香港公立醫院頻頻出現醫療事故, 我跑到澳門的鏡湖醫院去做割除手術, 以為穩妥. 手術過程簡單快捷, 只需局部麻醉, 大約十多分鐘便完成.  不過後來在同樣位置再次長出粉瘤, 才知道手術做得不徹底, 原來粉瘤是有"根"的, 沒有連"根"清除便會復發. 這是其後再次找醫生第二次割除時, 醫生告訴我的. 第二次割粉瘤的手術就在醫生的診所進行, 同樣簡單快捷, 快得就跟普遍感冒看門診那樣.  後來才知道, 這位替我把耳背粉瘤連根割除掉的醫生, 在手術界中赫赫有名, 割粉瘤這類小手術對他來說, 簡直是小兒科.

第二顆長出來的粉瘤, 是長在大腿後面, 由於有過長粉瘤的經驗,  知道不理它也沒有大礙, 拖了很久, 因發覺它有越來越大的趨勢,  才去看醫生. 看的是政府醫院醫生, 醫生建議割除, 我一點也不驚訝,  驚訝的是, 他告訴我要全身麻醉做手術.  原以為做大手術才會全身麻醉, 像我這類割除體表小腫瘤, 腫瘤位置又在背後, 進行手術時病人自己都看不見, 沒必要把病人弄至全無知覺吧.  不過我還是相信醫生的, 起碼覺得, 政府醫院醫生讓我全身麻醉做手術, 他自己沒有額外好處, 不像私家醫院逐樣收費, 要是在私家醫院全身麻醉做手術, 會另外收取可觀的麻醉師費.  全麻就全麻吧, 這樣也好, 連局部麻醉做手術時聽見儀器碰撞聲音產生的緊張情緒都一概沒有了.   這次小題大做的割粉瘤手術, 舒服得就像在醫院裡睡了一覺那樣, 醒過來後, 傷口也沒有多大痛楚.     

大概因為皮脂腺分泌旺盛, 討厭的粉瘤幾年後又再次出現,  這次出現的位置就有點令我擔心, 是在後頸部位. 因為接近頭部, 我擔心一旦做手術, 可能要把頭髮剃光.  我一位朋友做割除頭部粉瘤時, 便要剃光了頭.  也是拖了很久沒理會它, 後來因為在醫院工作的關係, 員工做手術可享有較低收費, 便再次引刀一割.   這次我以為是敏感部位, 卻原來比長在大腿的粉瘤簡單得多, 雖然是在醫院的手術室進行, 但只需局部麻醉, 不獨不用剃光頭髮, 連緊貼着腫瘤的髮腳也不用剃, 不超過半小時便完成, 而且事後不用拆線, 因為縫傷口用了自動溶解的線.

2019年10月25日 星期五

簽生死狀

聽一些朋友說起出外旅遊時, 玩笨豬跳, 甚至高空跳傘那些刺激玩意, 胆子不大的我心裡佩服他們的胆量. 不過抱着人生要多嘗試、多體驗的心態, 只要不是太刺激的玩意, 我還是會試的. 比如快艇拖行的降落傘、高卡車這些在一些人心目中屬於小兒科的當然玩過, 最難忘的一次, 是在沙巴玩穿越激流.  回想起來, 那次稱得上驚險.

一些帶有危險性的玩意, 通常事前都要做足安全措施, 即使玩香蕉船, 也要求參與玩者穿上救生衣. 玩高卡車的,  除了要配戴護頭盔, 我在馬來西亞玩那一次, 更被要求簽署生死狀.  不過, 相信大部分玩者只把它看作是一種例行手續, 並沒有因要簽署生死狀而被嚇怕不敢玩.  說起沙巴玩激流那次,  更是隆重, 除了頭盔, 還要穿上救生衣, 不能不簽署的那份生死狀, 更較玩高卡車的那份詳盡, 列明各樣注意事項和萬一有意外後果自負. 當時看見那份煞有介事的東西我不禁有點猶豫, 但想起推介這項自費活動的導遊說過, 這激流玩意, 對即使是不懂游泳的人來說, 也百分之九十九安全, 便放心去簽了名.

玩激流那條河流名Padas River, 先要乘火車往上游處的起點.  我們穿戴好安全裝備後, 工作人員還認真地檢查各人的頭盔和救生衣是否妥當. 以六人一組登上橡皮艇, 每艘艇另有兩名艇伕, 他們的職責是照顧和引領全船人如何控制橡皮艇, 穿越激流.  激流的初段比較平緩, 我們分坐於艇的兩旁不停划槳, 雖然費力, 但沒有難度. 前進了一段水路,  艇佚為了增加刺激感, 竟像玩香蕉船那樣, 故意把橡皮艇弄翻, 全船的人都掉進水裡, 那兩名艇伕不愧經驗老到, 不消一分鐘便把艇復原, 然後很快便把未能自行爬上艇的人逐一拉上來. 大家都知道這次翻艇是故意的, 又見兩位艇伕表現那麼棒, 所以即使掉到水裡, 一點也不驚慌, 只覺好玩. 再划行了一段時間, 橡皮艇又再次給弄翻, 這次不能確定是不是艇伕故意, 因為水流已越來越湍急, 還因河道彎曲、河床崎嶇而出現漩渦. 熟練的艇伕很快又把掉進水裡的人全拉上來.  但驚險的事情還在後頭. 



不用多久, 便來到水流最急、漩渦最厲害的河道, 我們的橡皮艇完全不受控制, 第三次翻了.  最先把翻艇扶正坐回艇上的仍是艇伕, 這次要把掉進水裡的人拉回艇上不那麼容易, 因為水流和漩渦把各人沖離得較遠, 幸好我們艇的人全都會游泳, 於是拚命游回橡皮艇旁邊, 好讓艇伕幫忙拉回艇上.  我是最後一個被救回艇上的, 當時只感覺一掉進水裡, 便給漩渦扯到水底下, 原來那位置的水很深, 救生衣在那情況下似乎毫無作用. 待再次浮上水面時, 發覺已離開橡皮艇很遠, 艇伕於是把繩子朝我的方向拋, 可是試了兩次都拋不到. 後來見另一艘橡皮艇漂流至離我較近, 於是互相靠攏, 最後爬上那橡皮艇. 事後團友跟團友之間問起這次經歷的感覺, 有幾位(包括我在內)都承認在激流漩渦中掙扎不免驚慌. 

有些事情, 沒親自經歷過是不知道的, 我不清楚推介激流玩意那位導遊有沒有自己試玩過, 但他聲稱, 不懂游泳的人玩也百分之九十九安全, 却顯然誤導. 要是不懂游泳的人, 即使穿了救生衣, 被急流和漩渦捲到水底下, 不嚇壞才怪呢.

2019年10月24日 星期四

牙語

把拔牙說成如同受刑, 希望沒有嚇怕從沒看過牙醫的人.  不過就算是受刑, 也是咎由自取, 誰叫自己沒有好好愛惜牙齒.  其實自懂事以來我一向重視清潔牙齒, 早晚都刷牙, 近年更是盡可能做到每餐飯後漱口, 除非吃飯的地方沒洗手間. 刷牙應順着牙縫上下刷,  還要兼顧牙齒內側我也做到. 只是牙醫建議使用的牙線, 我發覺最裡面的大牙較難用得上.  有些自以為對卻原來是錯的做法, 卻導致牙齒的永久損壞已無法補救, 就是以往長期過份用力刷牙, 其實這樣會損害保護牙齒的琺瑯質.

自問善待牙齒, 為什麼仍屢屢出事呢?  我想這跟先天和後天都有關係. 以前老一輩的人晚上多數不刷牙, 更沒有現在的加氟牙膏, 一樣有人牙齒到老仍保存完好的, 他們大概就是先天牙齒長得好. 我的牙齒就長得不太好, 最大問題是排列得不夠緊密. 牙齒與牙齒之間的罅隙容易成為牙患的溫床.  有次看牙醫, 牙醫除了發現我的牙齒琺瑯質被磨損, 又有牙縫較疏的問題, 便建議我像補牙那樣大面積填補牙縫, 因為補牙收費逐顆牙齒計, 那次昂貴的補牙費令我很肉痛. 說到後天因素, 撇除了不重視牙齒清潔, 應該就是飲食習慣, 我猜跟從小嗜甜食至今沒改變有關. 

雖然不是首次脫牙, 脫牙時又有麻醉, 但我緊張的心情早給醫生覺察, 因而他一邊拔牙一邊給我說些安撫的話, 以減低我的緊張情緒. 這時候, 我覺得做為一名牙醫, 懂得說安撫的話, 對病人真的很受用. 可是怎麼好聽的說話, 都掩蓋不了事實. 事實是我那壞掉的牙齒, 幾經醫生以鉗子用力搖和撬, 仍沒有絲毫鬆動的跡象.  雖然麻醉藥令我不覺痛楚, 但對於害怕一切動刀動鉗於身體上的我, 真是一撬一驚心, 此刻我咀咒那顆牙齒藏得如此深, 我多麼希望醫生不用再撬一拔成功. 想起醫生在動鉗前跟我說的一句話:“現在用正常方法給你脫牙, 若是不成功便要動手術.” 我頓時產生恐懼感. 以前我曾在有牙科的醫院工作過, 知道牙齒疾患可大可小, 有一個例子, 病人要住院全身麻醉來進行牙科手術. 好在醫生仍沒放棄用正常方法, 仍在用鉗子搖和撬我那顆討厭的壞牙, 但我感覺不到有進展. 後來醫生不管牙床仍沒有撬鬆, 使勁用鉗子去拔, 弄了一會兒, 聽見 “咯”的一聲, 知道鉗子拿下了東西了, 不過他沒有停手, 仍然用鉗子在那位置弄, 我已猜到應該是那顆壞牙齒斷開了. 好在這位牙醫夠鎮定(可能這種情形他見慣也處理得多了), 他一面繼續鉗一面跟我說: “沒事的, 一切進行得順利.” 完全沒有交代鉗斷了牙齒的事情.  要動手術的陰影給他這句話撫平了, 我盡量放鬆心情, 任由他去宰割. 持續了數分鐘, 壞牙終於全拔掉了, 這時他才讓我看那顆已斷裂成四小份的壞牙. 拔掉壞牙後, 醫生不讓我離開, 要我坐等了15分鐘, 再看傷口. 他告訴我, 因為傷口仍在滲血要縫針. 縫針過程快得出奇, 感覺跟我試過意外受傷傷口要縫針的做法完全不同, 但因為後仰着頭, 沒法看到如何操作, 只感覺醫生用線在我口腔內來回鎅了兩下便完成, 好像不必用針, 好神奇. 坐直身體時, 看到旁邊架子放着一條黑色的線, 看樣子跟縫衣服的線沒有分別. 看來牙科的縫針跟外科不一樣.

這次可稱得上是脫牙的全餐服務, 連拔牙前照X光和拔牙後傷口縫針都做了, 感覺跟一顆壞牙分手絕不便宜, 什麼都比以前都貴了.  跟多年前看牙醫的經驗比較, 還有幾樣不同之處, 一是拔牙前先吃止痛藥和消炎藥.  二是注射了麻醉藥後, 要等頗長時間讓麻醉藥生效, 等候的時間我坐在醫生房外面, 眼見過了15分鐘了, 仍不見動靜, 更疑惑的是, 那個注射了麻醉藥的部位, 竟然跟沒注射前的感覺完全一樣, 一點也沒麻的感覺. 後來醫生跟我解釋, 上顎的神經感覺和下顎的不同, 我這次是第一次脫上顎的牙齒. 我多擔心麻醉藥沒生效就撬我的牙齒. 第三點不同我覺得有點奇特. 就是從拔掉壞牙那一刻開始, 醫生便囑咐我整天不能嗽口和吐口水, 所有口水即使有血也要全吞下. 我說這樣做很難受, 他進一步解釋說, 吞口水可令傷口止血, 血是你自己的, 怕什麼. 這個囑咐還跟別的注意事項一起印成單張, 跟消炎藥一起給我. 我當然照辦, 吞一天口水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就算並非真的有止血功效. 

2019年10月23日 星期三

生吃和熟吃

不愛吃魚生和生蠔, 主要還是個人口味的喜好, 覺得肉類生吃不及燒熟的香. 記得以前看過講述人類歷史的書籍, 裡面提到, 人類步向現代文明的一個大轉折點, 是因為一次偶然的森林大火, 不止燒毀了大量樹木, 還把森林裡走避不及的動物烤熟或燒焦.   森林大火過後, 原始人意外地發覺, 被火烤熟了的動物原來那麼美味, 從此改變了像動物那樣生吃肉類的習慣. 某些學者更認為,  熟食的轉變, 令肉類的營養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從而增進了大腦的發育, 令人類變得越來越聰明, 越來越步向文明.

提起這段可能是推想的原始人歷史, 並非要說明吃魚生不文明.   遠古的事情, 我們能掌握到的實物證據非常有限, 總離不開推想的成分, 誰也說不清我們的祖先是否真的像動物那樣茹毛飲血, 不過現代人愛把食物煮熟才吃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即使是蔬菜, 也大部分是煮熟才進食的.   日本人嗜吃魚生或刺身, 也僅限部分魚類和海產.  像蠔、三文魚這些海產, 既然一向那麼多人生吃都沒事, 相信只要處理得當, 本應該是安全的. 現在變成了存在風險的食物, 全因地球的海水不那麼乾淨了.   我即使不熱衷吃魚生那類東西, 在某些場合還是會嚐嚐的.  多年前去宿霧旅行, 乘快艇出海, 到水質絕佳的水域玩浮潛, 到達目的地時, 未下水先有一個特別的節目, 便是由船員潛到海底, 採集活生生的海膽, 採集上來後, 即時剖開, 掏出裡面狀似豆腐腦顏色烏黑的海膽肉, 醮上帶備的wasabi來嚐鮮. 這種在清澈水域捕獲、新鮮程度無可比擬的海膽刺身, 我樂於一嚐.  同行中愛吃的人自然大讚, 不過個人感覺並非特別吸引.

我常常覺得, 比起動物, 人類有些方面及不上.  就拿消化器官和身體抵抗力來說, 人類十分脆弱.   除了被認為沒受污染的部分海產我們敢於生吃, 和牛肉勉強可以接受半生熟外, 其他肉類, 我們都必須煮熟透才敢進食, 不像野獸, 從來都是生吃捕捉到的獵物的.  我佩服牠們生吃肉類也不會像人類那樣, 出現什麼細菌感染或肚子不舒服的事情,  可能有我們也不大清楚, 但應該不算嚴重, 要不所有食肉獸都早已死光了.  是的,  人類不應跟動物相比, 人類是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生物, 我只是胡思亂想而已.

2019年10月21日 星期一

對錯一笑置之

幾年前常常回中山雅居樂小住的時候, 買過三輛單車, 不是同時擁有, 只因兩次單車被偷, 其中一輛被偷的是我喜歡的鋁質自動轉檔單車.  自動轉檔就是我們俗稱的自動波, 起初我以為汽車才有, 第一次單車被偷後, 到單車店物色新單車時發現, 覺得好稀奇. 記得單車店老板告訴我, 那是唯一一輛自動波單車了, 因為生產商不再生產, 是否因自動波單車有缺憾停產不得而知. 我見售價不過300元, 鋁質車身很輕, 就決定買下來.   用過這輛自動波單車後感覺真棒, 單車可轉檔的最大好處, 應該是應付上斜路, 可是在我還未有機會找斜路來試之前, 這輛單車又被偷了, 不過發覺就算在平路上踩這輛自動波單車, 當踩得快時, 齒輪就會自動切換到高檔, 速度隨着加怏, 感覺像飛馳一樣很爽.   

有次舊同學聚會, 在同學面前說起我曾有過一輛自動波單車, 他們竟然沒有一個人相信, 不是不相信我買得起單車, 是不信有自動波單車這回事.   我說的是事實老同學竟然不相信, 當時真覺得沮喪.  事後我試圖分析為何沒有人相信有自動波單車這回事, 原因應該是我的說話不夠權威, 除非我是開單車店的, 碰巧當時有位從事機械電機專業的同學在座, 他堅持說單車不可能設計出自動波, 大家就選擇信他不信我了.  這雖然是一件小事, 如果想深一層, 老同學不相信我擁有過自動波單車, 換言之我是說謊, 這樣被人誤會其實不能看成小事.  不過我相信當時老同學們根本不太在意和深究說過些什麼, 純屬聚舊閒談.    

自己沒見過或不懂的事情就不相信的人, 其思維方式其實很狹隘, 心底裡也有可能極自大, 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 我知道我的舊同學不是極自大的人, 但遇到這樣的人, 跟他爭辯沒結果.  現在想起來, 若是換轉現在智能手機上網那麼方便, 我即時google一下給不他們看,  就不用費唇舌爭辯了.    

最近一次和親戚一起吃晚飯, 席間香港今年夏天破記錄的熱成為話題之一, 不知怎麼扯到四川比香港更熱, 一位比我年長經歷也比我多的親戚說: 四川當然熱啦, 火焰山就在那裡. 我一聽覺得不對, 火焰山明明在新疆, 於是即時糾正他. 可是他仍堅持自己的說法, 還特別提高聲量再次強調火焰山的確在四川.  這次我卻沒有利用手機可即時上網搜尋這個簡單方法去證實自己說得對, 因為我知道那位親戚很要面子, 何況難得見面,眾親戚開開心心吃餐飯的場合, 沒必要為這樣一個說法的對錯破壞氣氛.  無關重要的事情, 誰對誰錯, 一笑置之好了.   

2019年10月17日 星期四

溫哥華秋色

秋日的陽光在溫哥華顯得珍貴, 溫哥華的秋天原來是雨季, 秋高氣爽這說法不適用於溫哥華.


留意到天氣預報停留溫哥華期間都有雨, 以為會掃興, 好在雨大部分時間都在半夜下, 日間即使有雨也不至於滂沱大雨, 太陽伯伯間中還會露臉.. 

雖然停留十多天幾乎天天下雨, 溫哥華秋天豐富的色彩仍然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中文詞語裡的"金秋"同樣適合形容北美這個城市, 不過我眼見的並非稻田裡的金黃, 而是樹上和地下由葉片組成的色彩圖案,  不止金黃, 還有不同層次熱鬧的顏色.  




在我入住的友人房子窗外, 有兩棵日本楓樹, 抵達時已見右邊的一樹嫩紅, 過後幾天發現左邊樹上的葉片由綠漸變成黃, 部分又變為紅, 一棵樹上有多層次的顏色, 十分悅目, 引得我每天都對着窗外呆望一會兒.  數天之內, 我親眼看着這樹上葉片由綠變黃再變紅.




 短短十多天裡, 讓我感受到大自然因生命的存在而產生的變化, 更讓我見識到未必是溫哥華獨有, 香港卻無法見得到的絢麗秋色.   溫哥華雨天和陰天裡的秋色都如此好看, 我想, 若是停留的日子裡每天都是藍天白雲出太陽, 那秋色可能把我迷醉.  

因大部分時間陰天或下雨的關係, 用照片記錄下來的色彩, 遠不及肉眼感受真切, 慶幸也有一天陽光明媚, 記得那天遊覽Stanley Park, 藍天下不止樹上金黃色的葉片映照出迷人光景, 公園裡的一草一木, 以至大片的落葉和野生蘑菇, 都散發出溫暖人心的色彩, 令我不能自已.   樹葉的顏色是溫哥華秋天色彩的主角.













這片落到地上的松葉雖已變成褐色, 彷彿仍有生命般可愛

室內緩跑道

做運動我喜歡在空氣清新的戶外,不過最近發現香港公園體育館內有條冷氣緩跑道,跑起來完全不出汗,而且因為位處半山,使用的人不多,是個十分暢快的體驗。 這條緩跑道設置在多用途球場(籃球、羽毛球、排球)上方的環廊,可謂善用空間。其實不止善用空間,也善用冷氣,舊體育館多用途球場的設計沒有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