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covid-19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covid-19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2月23日 星期三

淒風苦雨何時了

二月天, 連續多日嚴寒加上下雨的天氣在香港很少見, 冷雨不分晝夜地下, 此刻正值香港出現嚴峻疫情, 不少人的心情完全可以用淒風苦雨來形容. 

一直覺得covid-19離我好遠, 可是當有親友確診, 驚覺原來這病毒又離我這麼近.   出現第五波疫情, 許多人都堆怨政府大罵政府官員, 我不會加入堆怨的行列, 只是許多事情怎麼也想不明白, 香港這兩年來人人都戴口罩難道根本沒作用?  一名不知道自己已感染病毒的男子只是到藥房買藥, 就把病毒傳染給了藥房職員. 那麼在擁擠得人貼人的地鐵車廂裡應該是高危, 容許餐廳進食時脫下口罩更是超高危, 不過戴着口罩不可能吃東西, 那是否應該要關閉所有食肆, 是否應該強令地鐵和所有公共交通工具停駛, 讓整個城市都停頓才算有效的抗疫? 

不過所有防疫抗疫措施我還是會遵守, 包括本來不打算打第三針疫苗, 現在因為實施疫苗通行證我會照打. 只是經歷這次前所未見又難以預測的疫情, 我開始相信, 冥冥中有主宰, 是上天給人類的一次大考驗.   


2021年12月6日 星期一

所謂防疫措施

周末學校不用上課,  帶小孫女到沙田公園的兒童遊樂場玩耍,  遊樂場已不像之前被膠帶圍封, 重新開放了. 兒童的歡聲笑語瀰漫遊樂場, 好不熱鬧. 公園和遊樂場的景象, 除了見人人都戴着口罩, 跟疫情前沒兩樣. 這就令我好生奇怪, 較多人聚集的市鎮公園和遊樂場都開放了, 為什麼位於郊野公園範圍的燒烤場和露營地仍然封閉?  我只能想到一個答案: 它們分別歸康文處和漁護處管理, 各自為政. 

減少或限制人群聚集與防疫之間的關係的確令人摸不着頭腦, 相應訂立的法例亦教人捉摸不透, 比如不久前親友相約飲茶聚會, 人數超出四人, 已預計要分枱坐, 卻原來酒樓內有所謂D區, 可以八個人一起圍坐, 不過必須其中五人已接種疫苗並出示證明. 結果我們可以像疫情前一樣熱熱鬧鬧坐在一起, 不過要折騰了些時間.  

和小孫女在遊樂場玩完到附近的新城市廣場逛, 可能玩到熱, 她嚷着要吃雪條, 便走進一田超市裡. 好在那裡有單支雪條售賣, 她揀了一款喜歡的去排隊付款, 卻發覺等候付款的人龍長得圍着貨架繞了幾圈,  因為人多貨架密, 難以辨認哪裡是龍尾, 店方還特意安排一名手持"這裡是龍尾"牌子的職員以維持秩序.   結果我們排了十多分鐘, 付款後小孫女急忙拆開雪條包裝吃, 發覺因等候時間長, 加上商場人多悶熱, 雪條有部分已溶化了.  我之所以拿逛超市這件小事來分享, 不過是想說明現在人人戴口罩的情況下, 商場的熱鬧擠擁情況跟沒有covid-19前完全沒兩樣, 那麼限聚令對防疫的意義又有多大呢?  

再說一個我怎麼也想不通的例子.  現在許多公眾場所包括圖書館的座椅都擺放了一些不准坐的紙牌, 用意就是分隔人群以減低傳播疾病風險, 可是眼見巴士和地鐵上下班時的情況, 有時擠得針插不下, 那麼那些分隔座椅的做法又有多大意義呢?  

憶籮箕灣露營

向來對露營不感興的我,那一年為了看英仙座流星雨,特意在淘寶網上淘了個露營帳篷,遠赴大嶼山籮箕灣營地,第一次體驗露營。 選擇籮箕灣是參考了網上推薦地點,說那裡光污染少,四周環境漆黑觀天象才合適。我的露營裝備極簡單,因為不是露營發燒友,又沒打算以後經常露營,所以沒購置露營用的烹調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