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6日 星期四

大欖涌水塘竹林

竹子繁殖易生長快, 所以不少郊野地方都可見或大或小的竹樹成林.  除了較熱門和多人推崇的西貢北港竹林,  同樣位於大欖郊野公園範圍景色優美的河背水塘和大欖涌水塘, 都有可觀的竹林. 河背水塘的竹林知名度不輸北港竹林, 它隱藏在繞水塘一圈的家樂徑裡面. 因為河背水塘家樂徑輕鬆易行, 相信很多人都到過.   大欖涌水塘的竹林卻似乎被人忽略, 這個同樣是傍水塘而生的漂亮竹林, 形態跟前面提到的兩個竹林相似, 都是小路兩旁長滿竹樹, 枝葉伸展形成拱形, 位置就在大欖涌水塘吉慶橋一邊越野單車徑入口不遠處. 




這片竹林因為長得不算密, 還有小路直達水塘邊, 優美的環境經常吸引遊人停留拍照, 想拍攝張純風景照都不容易.


這處竹林之所以不是那麼多人關注, 我估計一是竹林規模不算大, 二是該處入口標示牌寫着"越野單車徑", 也許會令一些郊遊人士卻步.  其實越野單車徑一樣可以漫步其中, 不少郊遊人士沒留意到, 賞紅葉季節人頭湧湧的大棠苗圃至楓香林那條山路也是越野單車徑, 我在那裡騎單車時就聽到有途人發出"乜呢度可以踩單車咩?" 的疑問.    

大欖涌水塘這片竹林因為較近我住處是我經常到訪的郊遊點, 相隔兩個星期我先後兩次漫步此竹林, 即發覺入口處已新設置更顯眼的人車分路提示牌, 不知道是否漁護處人員因此文啟發而作出改善. 




大欖涌水塘越野單車徑頗長, 不管是漫步或騎單車, 要走畢全程都得花不少時間, 這天我只走了一小段路, 漫步竹林間, 忽發奇想, 何不利用手機內置的縮時功能拍攝一段短片看看效果如何, 說真的, 智能手機隱藏的不少功能我從來都沒用過, 實在沒有物盡其用.  拍攝後拿來翻看, 竟然像是在竹林裡疾步走, 覺得有趣. 




2021年12月6日 星期一

所謂防疫措施

周末學校不用上課,  帶小孫女到沙田公園的兒童遊樂場玩耍,  遊樂場已不像之前被膠帶圍封, 重新開放了. 兒童的歡聲笑語瀰漫遊樂場, 好不熱鬧. 公園和遊樂場的景象, 除了見人人都戴着口罩, 跟疫情前沒兩樣. 這就令我好生奇怪, 較多人聚集的市鎮公園和遊樂場都開放了, 為什麼位於郊野公園範圍的燒烤場和露營地仍然封閉?  我只能想到一個答案: 它們分別歸康文處和漁護處管理, 各自為政. 

減少或限制人群聚集與防疫之間的關係的確令人摸不着頭腦, 相應訂立的法例亦教人捉摸不透, 比如不久前親友相約飲茶聚會, 人數超出四人, 已預計要分枱坐, 卻原來酒樓內有所謂D區, 可以八個人一起圍坐, 不過必須其中五人已接種疫苗並出示證明. 結果我們可以像疫情前一樣熱熱鬧鬧坐在一起, 不過要折騰了些時間.  

和小孫女在遊樂場玩完到附近的新城市廣場逛, 可能玩到熱, 她嚷着要吃雪條, 便走進一田超市裡. 好在那裡有單支雪條售賣, 她揀了一款喜歡的去排隊付款, 卻發覺等候付款的人龍長得圍着貨架繞了幾圈,  因為人多貨架密, 難以辨認哪裡是龍尾, 店方還特意安排一名手持"這裡是龍尾"牌子的職員以維持秩序.   結果我們排了十多分鐘, 付款後小孫女急忙拆開雪條包裝吃, 發覺因等候時間長, 加上商場人多悶熱, 雪條有部分已溶化了.  我之所以拿逛超市這件小事來分享, 不過是想說明現在人人戴口罩的情況下, 商場的熱鬧擠擁情況跟沒有covid-19前完全沒兩樣, 那麼限聚令對防疫的意義又有多大呢?  

再說一個我怎麼也想不通的例子.  現在許多公眾場所包括圖書館的座椅都擺放了一些不准坐的紙牌, 用意就是分隔人群以減低傳播疾病風險, 可是眼見巴士和地鐵上下班時的情況, 有時擠得針插不下, 那麼那些分隔座椅的做法又有多大意義呢?  

2021年11月13日 星期六

似花還似非花

第一次聽到洛神花這名字, 是若干年前到粵北山區旅行.  在旅遊景點附近, 當地村民擺賣一些土產乾貨, 其中就有這種乾花. 並非檔主落力推銷, 是我不認識這東西好奇, 問檔主是什麼. 檔主告訴我是洛神花. 再問這東西用來做什麼的, 他沒有吹噓洛神花怎樣怎樣好, 只是跟我說用來泡茶喝,味道不錯. 我知道內地農村地方村民擺賣土產食品大多樂意給你試嚐, 於是試探地說, 沒試過不知道味道如何. 檔主爽快地說,  這就泡一杯讓你嚐嚐.  試過後有點喜歡那清新得來略帶酸的味道, 於是花了10塊錢買了一小袋. 檔主一邊秤洛神花給我一邊跟我說, 這東西又叫玫瑰茄, 你回去在網上查一下吧, 好處很多的.  後來我在中山和香港也發現有這乾花賣, 但始終售賣的地方不多.



近年見售賣洛神花的地方越來越多, 而且偶然還會發現有鮮品擺賣. 新鮮的洛神花都是本地村民自己種植摘下來擺賣, 說明洛神花越來越受歡迎.    新鮮的洛神花紅潤飽滿, 形態可愛, 原來除了跟乾品一樣可以泡茶, 還可用來做果醬. 不過泡茶的人應該不會買鮮品, 因為新鮮的洛神花極不耐放, 比較適宜用來做果醬或蜜餞, 我嫌做果醬麻煩, 蜜餞倒是試過, 洗淨去核, 用了楓糖漿浸泡一天即成, 感覺風味不錯. 



聽擺賣洛神花的農婦說洛神花很粗生, 在家裡用盆種也可以, 她還邊說邊掰開一顆洛神花, 讓我看裡面的種子, 說就用那些種子可以長出洛神花來.  不過我依她的說法取種子埋在泥土裡, 至今什麼也沒有長出來.   

新鮮的洛神花看去不像花更像果實. 原來我們慣稱的洛神花的確不完全是花, 準確地說, 是花瓣枯萎後花萼增肥變厚的實體. 這個由花萼形成似果實的東西因為色澤和形態都漂亮, 有人稱它為植物界的紅寶石.    真正的洛神花又是怎樣的呢? 前不久行山時經過一個小農場, 給我發現了花開得很美的洛神, 想不到在秋日也有這麼好看的花可賞.  









2021年10月30日 星期六

把地球搬回家

消費劵雖然是派錢, 我不喜歡其設計安排, 還有限時消費.   怎樣花光消費劵倒是沒人管, 總之花錢應該用得其所.    如果沒有消費劵, 相信一些平日我們不會買的非必要東西不會買,  比如我就買了個地球儀.   地球儀感覺多用作教學, 家居絕不是必需品.  不過我很喜歡在地球儀上查看地方, 覺得它比起看世界地圖更直觀.  現在終於借消費劵之助力把它搬回家.   從此我即使不出門也可以擁抱地球, 隨時隨地放眼世界.  不過當我在地球儀上查看地方時, 發覺現在頗費眼力, 經常要借助放大鏡, 說明歲月不饒人了. 








2021年10月9日 星期六

孩子問 (二)

小孩子在剛學會說話的時候, 我發覺他們特別愛問東問西, 每次帶孫兒外出的時候, 一路上孫兒看見什麼東西都要問, 總是問個不停.  兩三歲的小孩對周圍世界充滿好奇, 事事問大人很正常, 也因為多問多說話, 語言能力不斷提高.    小孩子最常問的問題是 "這是什麼?"  "那是什麼?"  大人對這種問題很易回答.   可是別以為小孩子問的問題都容易應付, 我發覺當小孩子看到一些他們不明白的事情提問時, 有時會考起大人. 

之前我就曾經寫過一篇文章, 說到兩年前陪孫兒逛沙田新城市廣場時, 她看見升降機旁邊掛着個大膠袋, 問我是做什麼用的.  我告訴她是代替垃圾桶的.  她就追問為什麼不用原來的垃圾桶, 換了這樣難看的膠袋.  我沒有告訴她是為防止有人再掟垃圾桶傷人, 因為當時發生的暴亂, 對一個3歲的小兒來說不可能說得清楚明白, 只應付她說膠袋是暫時的.  

幾天前, 和孫兒一起乘地鐵, 她看見對面座位有位男士穿着破爛的牛仔褲, 問我為什麼那個人穿的褲那麼難看.  我沒有直接回答她, 只是低聲告訴她, 不能亂說別人, 如果給對方聽見不好.     就算回答, 說什麼好呢? 說是時髦, 說是潮流, 幾歲的小孩子應該也不懂, 況且我壓根兒不認同這種穿衣法是潮流, 所以索性避而不答. 


說起穿著, 一些怪異的服裝通常只會流行一時就消失, 以前的喇叭褲就是這樣, 像破洞牛仔褲這種既沒有美感又穿得不舒服的東西, 出現了多年仍然有人敢穿, 我感到奇怪.  我也留意到, 穿破洞牛仔褲的多是年輕女士, 這次在地鐵見到的竟是一位男士. 

2021年9月21日 星期二

一樣的月光

今天是中秋節, 很自然想到有關月亮的話題.   和親人異地相隔, 仰頭望見的月亮是否都一樣呢?  其實這不過是因思念不在身邊的親人而產生的疑問,  連古人都知道月亮恆久不變, 沒有人懷疑不同地方看到的月亮會不一樣.  不過嚴格地說, 宇宙萬物都在變, 月亮恆久不變之說只是相對於人世間急促的變化而已.   

網上瀏覽時, 給我發現了一首叫<一樣的月光>的歌曲,  原來歌詞是寫詞非常出色的羅大佑有份創作, 難怪聽起來頗有深意.  更特別的是, 這個演唱版本是由阿蘭和七穗來演繹, 日語和普通話兼備.  阿蘭我很早知道, 是四川省藏族歌手, 因被日本唱片公司賞識曾到日本發展, 而七穗則是到中國來發展的日本歌手, 這樣的組合很有意思.   <一樣的月光>這首歌聽起來帶點無奈感, 尤其是聽原唱者蘇芮唱, 這本來無可厚非, 歌詞的確傳遞這種訊息, 但這種感覺我不太喜歡, 阿蘭和七穗的演繹少了點無奈感, 多了點活潑, 而且嗓音悅耳, 我更喜歡.  




2021年9月20日 星期一

蝴蝶冷落了花

很驚訝用手機可以如此近距離拍攝到蝴蝶的進食情景, 以往通常一走近蝴蝶, 蝴蝶就立即飛走, 我同時好奇的是, 附近有許多好看的花為何吸引不到蝴蝶, 牠反而鍾情於那截毫不起眼的花梗或者是殘花.    




另一邊種植了向日葵的花圃, 同樣見蝴蝶們不戀花只聚在僅有葉片的枝幹上, 我發現被蝴蝶們冷落的其中一朵向日葵因此不高興垂下頭來了, 連向日的天性也忘掉.  



蝴蝶大多色彩鮮麗, 開放着的鮮花也大多有悅目的顏色, 一大群蝴蝶在花間飛舞, 是一幅賞心悅目美麗動人的圖畫.  經驗和印象中告訴我蝴蝶害怕人, 所以想要清晰拍攝下蝴蝶花間飛舞的動人情景, 估計沒有專業攝影器材不容易.  幾年前遊嘉道理農場時, 無意間讓我捕捉到群蝶花間飛舞的動態場景, 覺得那段記錄既難得又很美,  偶爾也會找出來重看.  不久前探遊地質公園, 在北潭涌等候轉車時, 除了發現那裡的蝴蝶不一定戀花和向日葵未必都向着太陽, 還給我再次拍攝到群蝶花間飛舞的動態, 而且因為部分蝴蝶毫不怕人, 可以讓我近距離接近, 用手機的微距拍攝功能記錄下蝴蝶進食情形.  這次觀察, 還讓我知道蝴蝶並不限於進食花粉花蜜.   多些接觸和觀察大自然, 除了於身心有益,  人的眼界也開闊些. 


 


2021年9月6日 星期一

捉緊夏天的尾巴

相信喜歡陽光海灘的人都愛夏天.  疫情下, 今年的夏天令喜歡夏天的人又愛又恨, 恨的是炎炎夏日戶外長期要戴着口罩, 都快憋不過氣來了.  唯一可以不戴口罩的戶外地方應該只有郊野公園範圍和游泳的時候, 康文署管理的海灘雖然已重新開放, 卻原來按規定, 在海灘範圍也必須戴口罩, 我覺得這個規定難以實行, 從水裡游泳罷上岸濕漉漉就要戴上口罩, 一點也不像到海灘享受放鬆,  不知道有沒有嚴格執行.  非康文署管理的海灘因為沒救生員當值, 戴不戴口罩就沒人理會了. 

到浪茄海灘游泳就自由自在暢快得多.  浪茄灣是沒有救生員當值位置偏遠的海灘, 好多年前因見一位外國人稱該處是香港最美的海灘, 曾慕名到過一次. 那次按照經驗行山客指引, 由西灣亭步行前往, 頂着烈日花了兩三個小時才到達, 當時沙灘空無一人, 只覺環境優美清靜, 海水和沙都很乾淨, 心裡暗說, 這的確是我見過香港最美的海灘.    自從知道有一條較輕鬆的途徑前往浪茄灣, 我一直想再次到那裡游泳. 說是較輕鬆, 其實除了要轉兩次車, 車程加起來一個半小時, 仍要走半小時山路.  第一程車是由鑽石山往北潭涌, 再由北潭涌轉乘專線小巴往萬宜水庫東壩, 然後步行至浪茄.  

在北潭涌等候小巴時, 看見群蝶花間飛舞, 令人心情舒暢. 



因為這條專為遊覽地質公園而設的專線小巴只限假日下午3時至5 時開行, 所以你想趁太陽不太猛烈的早上起行也不行, 換言之, 從萬宜水庫東壩往浪茄這半小時的山路, 必須頂着烈日而行,  幸好該段山路不算崎嶇難行. 




相隔多年再到浪茄海灘, 令我欣慰的是海水依舊清澈, 沙灘依然乾淨.


 


上次來整個沙灘不見人影, 可能那時候沒太多人留意到浪茄,  這次卻多了許多人, 估計大部分人應是經水路而來, 因為見到海灘外面停泊了數量不少的遊艇.  事實上, 以遊船河的方式租遊艇到浪茄灣必定最輕鬆和好玩, 不過費用當然貴得多.  希望浪茄海灘多人知道了後仍然保持那份美, 這要人們自覺愛惜大自然. 

 


2021年7月30日 星期五

沒有360度景觀的天際100

天際100的正價門票$198貴不貴呢?  我覺得貴, 不過許多大城市以高做賣點的觀景台門票都不便宜, 這樣看來天際100不算貴, 只不過是貼近國際標準.     因為覺得門票貴, 又到過比它還要高三層的Cafe 103, 所以一直沒興趣去.  直至今年, 因為電訊公司推廣活動, 先後兩次送出免費門票, 我才在大半年裡兩次到訪天際100, 說說我的感受. 

在觀景台俯瞰香港景色當然比起在Cafe 103更自由自在和看得清楚, 不過最令我失望的, 是兩次都沒機會看到360度的全景, 這跟官方網頁所說不符.  第一次到訪是三月份, 見觀景層有部分地方不知道為什麼被圍封起來, 另外有部分地方則被劃作婚禮場地, 不能越過, 當時有舉辦婚禮的人在佈置.   我以為只是選擇到訪的日子不巧, 遇上維修和有客人舉辦婚禮.    第二次到訪是昨天, 現場增添了和5G有關的展品, 即網頁宣傳的5G LAB@Sky 100, 那展覽場地相信就是上次被圍封起來的地方.  同樣湊巧的是又見有人舉辦婚禮, 現場正有人在佈置場地, 不能亂闖.  這令我懷疑部分地方長期用作宴會廳.  天際100早期是否有宴會場地以致訪客看不到360度全景我不清楚, 不過現在肯定是.  另外有一段靠𥦬位置被劃做餐廳, 不光顧餐廳看風景只能在外圍遠望.  既然如此, 官方網頁好應該更正一下.  因看不到360度全景, 門票價格也應相應調低.  查看官方網頁, 現在推出$198/2人的優惠, 等於門票價格減半, 如果我沒猜錯, 正是我所建議的做法. 


2021年7月15日 星期四

簡單就是美


最近香港的天空真藍, 只要是晴朗的日子, 天空藍得出奇, 抬頭仰望天空, 令我驚覺,  天空本來不就應該有如此好看的顏色的麼?  大概因為天朗氣清的日子越來越少見, 所以頭頂一片藍天顯得珍貴.  

如果問世間究竟有哪些絕美景色, 我覺得有時候美景就在你的眼前, 只看你會不會靜心去欣賞.  一片澄明的藍天, 飄浮着幾朵白雲已經好美, 簡單就是美, 不過並非每個人都懂得這個道理, 又或者是各有所好. 




  

2021年7月13日 星期二

夏日行山

夏天實在不適宜行山, 每逢看見新聞報導說有人行山中暑, 我就有所感慨, 覺得炎炎夏日去行山是自己攞苦來辛.   不過香港人說的行山其實好籠統, 很多時候把郊遊也說成行山, 只因香港郊野到處是山, 另外香港人不習慣用郊遊這樣文雅的詞語.  

不過我也試過夏天行山, 那是好多年前的事. 那次是由西貢郊野公園的西灣亭步行至浪茄, 目的只為親身體驗在被稱為香港最美麗海灘的浪茄灣暢泳. 還記得那次結伴同行的好友行至半途幾乎捱不住, 後來我幫他揹行李, 他身上沒有負重, 才可以繼續完成全程.    

上個星期天去了一趟遠在西貢萬宜水庫東壩的香港地質公園(全稱好長, 叫"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 出門前跟家人說去行山, 家人就很反對, 說這麼熱的天氣有什麼好行.  我不得不跟家人解釋, 現在每逢假日有專線小巴直達地質公園, 不用怎麼行. 這個我也是最近才留意到, 以前要到那裡, 一是從北潭涌步行三小時前往, 一是乘的士.  若是炎夏由北潭涌步行往萬宜水庫東壩一點也不輕鬆, 因為沿途很少樹蔭, 又有上坡路. 










遊覽地質公園, 同時也是遊覽萬宜水庫.  地質公園見到的六角形岩柱據說來自一億多年前, 令人浮想聯翩.  萬宜水庫東壩那長長的防波堤堆放的巨型錨石, 卻是現代人工傑作, 它連同東西兩條大壩將整個海峽跟外海分隔開來, 圍造出一個大型水庫, 望着眼前這宏偉的建築, 就憶起四日供水一次家家戶戶堆滿水桶的制水年代.   可以說, 萬宜水庫和船灣淡水湖這兩項圍海造水庫的龐大工程, 都是因香港缺乏淡水逼出來的, 沒有經歷過制水年代的人遊覽萬宜水庫和船灣淡水湖時感受未必那麼深, 他們當然也沒嚐過那時候的自來水是帶點鹹味的.  

同場加影, 牛大哥漫步在地質公園, 這裡一邊是海, 一邊是水庫, 第二隻黃牛漫步的背景是萬宜水庫. 








2021年7月5日 星期一

早前見一位溫哥華網友說今個夏天好熱, 我回應說, 我曾在溫哥華的夏天住過一段日子, 覺得一點都不熱, 溫哥華夏天的熱比起香港差得遠了.  上星期新聞報導竟然說溫哥華熱死人, 令我驚訝, 原來今年夏天北美一些地區異常高溫, 溫哥華所屬的卑詩省內陸地方高溫達47度, 遠比香港夏天熱. 溫哥華是沿海城市, 雖然熱得不那麼厲害, 今年夏天的高溫也是破了歷史記錄. 

溫哥華是出名宜居城市, 以我冬夏兩季都曾到訪過的經驗, 我覺得它之所以被評為宜居城市,其中一個原因是氣候溫和宜人, 即冬天不太冷, 夏天不太熱, 所以當地民居甚少安裝冷氣, 我住在朋友家裡, 他家連電風扇也沒有, 但夏天一樣不覺得難受, 因為居住的地方空間大, 而且是三層高的獨立屋, 密度不高, 空氣流通.  暖氣倒是有的, 那是房子建築設計時已包含在內的暖氣系統, 溫哥華冬天氣溫有時也會低於零度. 

想起現在夏天在家裡經常要開着冷氣, 要不就覺得難受, 我就胡亂猜想, 溫哥華的熱死人, 是否因突如其來的高溫, 居民家裡又沒有降溫設備, 身體受不了呢? 或者換個說法, 當地人長期習慣了舒適的氣候, 有人因突然高溫倒下.   回憶從前, 我們不都是由沒有冷氣機的年代走過來的嗎? 不知道沒有冷氣機的年代香港有沒有熱死人, 不過現在全球變暖是越來越明顯了.   我也想像不到, 若是沒有冷氣機, 現在夏天的日子怎麼過. 

2021年6月19日 星期六

海市蜃樓

我沒見過海市蜃樓.  海市蜃樓據說是因光線折射在遠方形成的虛幻景象,  事實上這種自然現象難得見到, 但有關圖片我們可以在網上找到. 早前到大棠山踩單車, 回程路經大棠燒烤場時已近黃昏, 遠處的景色吸引我停下來靜心觀賞. 吸引我的並非夕陽和晚霞, 這時候太陽仍未落山, 因天氣好陽光充足, 我在燒烤場位置竟然可以清楚望見遠在深圳的一排排高廈輪廓.  長期生活在石屎森林裡, 我本已不喜歡看見高樓大廈, 眼前的高樓大廈遠景卻感覺美得夢幻, 高廈之上飄浮着如棉絮般的白雲, 四周瀰漫着一層霧氣, 令我即時想到, 這不就是海市蜃樓的景象麼? 不過這明明是實景, 不是海市蜃樓的幻景.


位於山上的大棠燒烤場不止環境優美, 天氣好時, 往下望元朗新市鎮盡收眼底, 遠望深圳的摩天大樓也隱約可見, 但像今次看得這般真切和美得夢幻還是第一次, 因為之前我已到訪過這裡多次. 

深圳在未變成像香港那樣高廈林立時我到過, 幾十年前的落後景象我也有印象, 其間的巨大變化令人驚嘆.  香港當然也不斷在變, 像多個新市鎮都是由鄉郊荒地發展而成, 以前往來香港島和九龍新界要坐渡輪, 現在發達的交通運輸網絡早已將港九新界和大嶼山連成一片. 一個地方要發展和進步就不得不變, 不過近年香港變得複雜, 隱隱地存在一股頑固勢力抗拒改變.


2021年6月3日 星期四

我接種了疫苗

我討厭戴口罩, 但為了全民抗疫, 我會乖乖地遵從在公眾場合必須戴的規定, 不純粹是因為怕違法被罰, 在現今的大環境下, 我意識到戴口罩已經成為每個人都應遵守的公民責任. 接種疫苗據說對消除疫症更有效, 那麼同樣道理, 為己為人, 接種疫苗應該人人都義不容辭, 也是關乎全社會的公民責任.   不過在免費接種covid-19疫苗計劃開始了近三個月, 我仍沒打算接種, 其中一個原因, 是幾乎每天都看到打了疫苗後出事的報導.   這些報導多少有點嚇怕了我, 相信這也是令不少人猶豫應否接種疫苗的原因之一.   

昨天我終於打了第一針復必泰疫苗, 之所以衝破心理障礙, 是因為上星期見92歲高齡的李嘉誠先生說了句"不疫樂乎", 這是他接種完兩劑疫苗後說的. 看了有關報導, 又想到日後外遊可能都要有疫苗護照, 我立即網上預約. 按預約時間抵達接種疫苗中心, 感覺中心安排有序而嚴謹,  在接種前又要再一次書面確認清楚明白疫苗可能產生的副作用, 這個程序其實於網上預約時已做過一次. 注射疫苗時以為會痛, 誰知半點痛也沒有, 神奇得我完全感覺不到護士在我的手臂上扎過針.  

打完針回家網上看新聞, 又見兩則講及疫苗的新聞彈出來, 一則是統計數字, 其中提到, 自2月26日至5月30日, 即新冠疫苗開打94日以來, 累計出現80宗注射疫苗後死亡個案. 那豈不是接近每日都有打針打死人?  如果每日都有人因注射疫苗而死是事實, 那麼我算得上是不怕死的人.  不知道這些統計數字從何而來, 就算是真實, 我懷疑其中的因果關係是否都經過查證核實, 說疫苗安全我覺得不應該出現如此嚇人的數字. 在發佈訊息是否嚴謹方面政府肯定有責任.

(東網截圖)

另一則新聞單看標題就有問題, 將游泳溺斃的失蹤人士跟科興疫苗扯上關係, 言下之意好像是想告訴讀者: 疫苗又害死人了.   傳媒這樣報導新聞, 也難怪市民對疫苗有戒心.   

(東網截圖)








  



  

2021年5月29日 星期六

月亮掛在黃昏的天空

多次到大棠山上踩單車,發覺有些位置觀看日落應該不錯,於是揀了一天天朗氣清氣的日子特意遲一點上山,又晚一點下山,目的是為了欣賞日落和晚霞。果然沒有令我失望,黃昏時候,我在楓香林休息亭位置看到了暖暖的夕陽,徐徐在遠山背後消失。



轉到另一邊山坳,即伯公坳位置,又清楚看到天邊披上了晚霞的整個元朗區。這時候,發覺天際的另一邊月亮已急不及待爬上來了。





如果不怕回程要摸黑下山, 留在大棠山上看日落和晚霞是不錯的體驗.





2021年5月25日 星期二

牛糞與野花

到大嶼山郊遊, 很容易碰見牛, 大嶼山野牛有多少我不清楚, 不過僅從我幾乎每次到大嶼山郊遊都看見野牛, 就算遇不到野牛, 看見地上隨處可見的牛糞推測,  大嶼山郊野的野牛數量應該不少. 

因為牛糞沒有難聞的臭味, 郊野地上遺下的牛糞大多不會花費人力去清理, 可能這也是隨處見到牛糞的原因之一.  昨天遊南大嶼郊野公園, 漫步在山野路上時, 發現前方地上有一奇景: 一堆牛糞旁邊長着一朵小野花。 



如果它們不是如此緊貼着大概也不會引起我注意.  眼前的畫面, 除了讓我腦海即時閃出"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不是出奇事, 我也心生好奇地猜想,究竟是牛大哥首先看中野花, 有心在該處撒野, 還是因泥土多得牛糞添肥,  自然而然長出野花來。  走近細看, 發覺那不知名野花花心位置已呈枯萎, 應該是已生長了一段日子. 反觀那堆牛糞, 未至於乾裂至不成形, 估計是後來者. 

看見牛糞也記錄一番, 也許有人覺得我無聊, 我卻視發現郊野一些特別或有趣的事情為郊遊或行山的樂趣之一. 

 

2021年5月14日 星期五

森林浴

有兩種戶外浴對身體都好有益處, 就是日光浴和森林浴.  日光浴不是人人都喜歡, 更要適可而止, 因為猛烈的陽光同樣傷害皮膚.  令人精神暢快的森林浴就大可無限制盡情去享受, 可是又很難找到合適地方, 因為香港根本沒有原始森林.   不過想要來一趟愜意和有益身心的森林浴並非沒有可能.  最近我喜歡上的一個地方就可以滿足這個願望.   

既然是森林浴, 不可能不費一點氣力登山, 因為香港樹木多的地方都在山上. 這個地方就在大棠楓香林附近, 那裡慣稱大棠山, 由於經過多年的植樹造林, 樹木的數量十分可觀, 近年火熱的楓香林就是植林的一部分, 十多二十年前根本沒有人提起楓香林, 因為那時候楓香林仍然未成氣候.  政府因見楓香林大受歡迎 , 除了設立清晰的郊遊指示牌, 在賞紅葉季節又安排巴士公司開專線上山.  我發現, 最近有關當局更在沿大棠山路新添了不少楓香樹樹苗, 相信待它們長成後, 這條長長的山路會更美, 那時候就算不登山也可以看到紅葉. 

我要說的森林浴地點同樣是植林, 準確點說, 應該是野生的林木加上大量植林營造出來的一片林區.   這裡可以見到大量種植多年長得高高的白千層樹.  如果從楓香林的休息亭位置往下望,  會看見整個山體都密密地遍佈綠樹, 這片林區就藏在其中,  它屬於大欖自然教育徑其中一段.   



就算是盛夏, 在這個濃蔭滿佈的林區內漫步一點也不覺熱, 一邊放慢腳步, 一邊聽着隨同夏天而至的蟬鳴聲, 會讓人把一切煩惱都暫時拋開, 身心得到解放.  


白千層的樹皮很特別, 會一層一層剝落又繼續生長, 如果長至百年老樹, 剝落的樹皮真的多達千層.  



林中花 - 桃金孃

林中花 - 玉葉金花





這段自然教育徑的入口, 位於楓香林休息亭左邊通往吉慶橋的斜路之下約500米, 小徑入口有牌子寫着往伯公坳, 走完全程只需20分鐘.  我揀這裡做森林浴, 還因為整段林木小徑大致平緩, 走起來很輕鬆, 只不過要到達該處先要出一身汗. 是先苦後甜.   





室內緩跑道

做運動我喜歡在空氣清新的戶外,不過最近發現香港公園體育館內有條冷氣緩跑道,跑起來完全不出汗,而且因為位處半山,使用的人不多,是個十分暢快的體驗。 這條緩跑道設置在多用途球場(籃球、羽毛球、排球)上方的環廊,可謂善用空間。其實不止善用空間,也善用冷氣,舊體育館多用途球場的設計沒有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