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6日 星期五

感染COVID-19求診記

說不怕受感染還是要來了.  已依足政府建議打了三針疫苗, 在家裡做快測仍然出現陽性.  

曾慶幸新冠病毒蔓延三年以來幾乎沒病過, 說幾乎是因為疫情蔓延初期也看過一次醫生, 那次因有感冒症狀預約到政府診所看病, 印象特別深刻.   進入診所大門時已被職員截停, 說我戴的口罩不合規格不能進入, 不過這職員好人, 他知道我沒有別的口罩可替換, 遞給我一個新口罩, 並解釋說診所要求所有進內的人都必須配戴外科口罩.  等到見醫生, 推門進去, 見病人坐椅與醫生之間放置了一部體積不算小的空氣清新機正開着, 這無形中將病人與醫生之間的距離拉遠.  我跟醫生訴說喉嚨痛和有咳, 醫生並沒有像慣常做法一樣叫我張口檢查, 也沒有拿聽診器按在我的前胸和背部聽一下, 感覺整個診症過程馬虎.  之所以這樣, 我明顯覺察是因為醫生不想跟病人有近距離接觸.  醫生給我配藥單的同時, 附了一張做深喉唾液檢測的指令, 提醒我兩天之內必須交回樣本, 以確定有沒有感染新冠病毒.  隔天交回樣本後不久, 就收到短訊通知沒事.

這次自我快測呈陽性, 我沒有乖乖地即時上報, 主要是因為身體不適的症狀跟以往患感冒時一樣, 又據說快測的方法不一定準確, 打算再多做一兩次快測再作決定. 查看政府衛生署網頁, 建議初感不適的人可服用連花清瘟膠囊, 反正早前已獲免費派發, 便依建議服用. 不過兩天內連續服用了一整盒共24粒膠囊感覺毫無幫助, 而且由最初只是喉嚨有輕微不舒服, 發展到頭痛、肌肉痠痛和咳嗽. 還是根據政府網頁指引, 我找到了醫管局轄下原來有7間指定診治感染新冠病毒病人的診所, 於是趕緊網上預約, 卻發覺多次登入都顯示全部診所已被約滿. 我不氣餒, 繼續嘗試, 希望有臨時取消的名額可以補上. 經過不斷嘗試, 終於讓我約到天水圍社區健康中心診所.  原來政府不止設立了7間指定診所, 還專為往來診所的病人提供點對點的抗疫專用的士接送服務, 診治和接送都是政府免費提供.  



按約定時間提早預約了抗疫專用的士.  見的士司機全身裹着防護衣, 已讓我意識到自己是個帶菌者, 抗疫的士是開窗不開冷氣的, 不過迎着風不覺得熱.   到了指定診所, 更覺得氣氛有些凝重. 診所內站立了不少工作人員, 全都穿上保護衣, 不待我踏進診所門, 已有一名穿保護衣的工作人員引領我直接進入專用升降機, 讓我自行到一樓登記. 一樓同樣到處站立着不少穿保護衣的工作人員, 我感覺他們的職責就是不讓病人隨意走動.  我把手機預約的截圖和身份證遞前給登記處職員看, 她說只要身份證就可以. 不過同時帶點命令的語氣要我將身份證朝向她, 我出示身份時只是隨意遞前, 沒留意擺放方向. 這位登記職員好明顯是害怕觸及我這位病人的身份證, 怕被感染. 聯想起上面說那位醫生, 雖然面對面, 卻因怕被感染而隔空診症, 既然醫生都怕, 我覺得這位職員的行為就不應苛責了. 

因為我早已在醫健通登記, 所以見醫生時他不必問已知我打整三針疫苗, 只是問我發病經過. 他完全不似我曾提及那位隔空診症醫生那樣害怕接觸病人, 態度和藹可親, 他用聽診器聽過我的肺部後, 說沒有大問題. 隨後說會給我服用一款新冠口服抗病毒藥. 他對這款外國新藥也解釋得很詳細, 特別叮囑因為是抗生素, 必須完成整個療程, 即把全部藥吃光.  拿藥單時, 醫生又提醒我, 因為我的快測未上報, 必須再做一次深喉唾液檢測, 自行採樣, 兩天內交回.  到取藥時, 隔着一層半透明膠的藥房職員派給我藥時, 感覺跟登記處職員一樣誠惶誠恐, 以往到政府醫院或診所看病, 藥房取藥時都是核對號碼牌和姓名, 這間指定診所藥房職員可能害怕接觸到病人號碼牌, 不讓病人交回號碼牌, 只是放在取藥窗外遠望一眼, 連病人姓名也沒核對, 真怕他們派錯藥. 






 

2022年8月22日 星期一

藥膳自助餐

 自從限聚令放寬和餐廳恢復晚市, 香港市面的熱鬧情況跟沒有疫情時沒兩樣, 商場人頭攢動, 許多食肆旺場.  就拿一些酒店自助餐來說, 訂位也要排到一兩個星期後.  本以為吃一次自助餐口罩要不停地又戴又脫下那麼麻煩會窒礙人們光顧, 卻原來市民早已習慣並不介意.   最近試了百樂酒店剛推出的藥膳自助餐, 同樣座無虛席. 

說藥膳其實不完全對, 因為只是部分食物加入了藥材烹調, 自助餐還是一貫的多樣化. 畢竟這種特色自助餐少見, 我是在網頁上看到酒店這樣推介而光顧的:


結果, 網頁推介的8種藥膳我只試了7種, 因為食物種類豐富讓我忽略了.  雖然標榜藥膳, 這裡的自助餐也有吸引小孩子的朱古力噴泉和雪糕.   我最讚賞的是藥膳紅酒燴牛肋條, 但嚐不出加了何種藥材, 只覺好吃.   另外讓我有意外驚喜的, 是用了印度薄餅夾着即切燒豬肶肉吃, 而捨棄旁邊的咖哩雞, 感覺味道更可口.   












2022年8月1日 星期一

送機有感

天色清朗, 乘機場巴士到機場送別兒子, 一路上看風景, 最熟悉不過的是車行在青馬大橋上望海的風景。 


送別是令人傷感的事情, 通常是親友長時間離開香港或移民他國不再回來才會去送行, 之所以傷感, 是因為以後彼此再見不到面, 或不知道何時才能重聚, 套用李商隱的詩句"相見時難別亦難"再恰當不過。 傷感之餘, 也憶起蘇東坡寫的一首詩: 

人生到處知何似, 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鴻飛那復計東西。

每當想起這首詩時, 什麼離別傷感便會放到一邊, 心境坦然, 覺得人生就是這樣。

上次踏足香港機場差不多是三年前, 那時候進入機場範圍的人除機場員工外, 必須出示當天有效機票, 送機者一律被禁止, 當時為何有這規定, 大家心知肚明。 現在機場平靜了, 送機沒問題, 不過因疫情關係, 按規定, 機場範圍都跟食肆一樣要有疫苗通行證才可進入。 可是當我由巴士總站步入機場抵港層, 再登上離境層時, 一路上完全沒有工作人員要求檢查疫苗通行證, 就連掃安心出行二維碼的標誌也見不到。 

趁這個機會環顧一下疫情下的機場是什麼樣, 雖然不似往日熱鬧, 離境層的座椅卻座無虛席, 說明出行和送行的人都不少。 航空公司的登記櫃位只有限度開放, 不過出發航班的登記人龍都頗長, 看來每班機都客滿。 機場商店有不少仍然關門, 但不至於冷清。 送完機準備離開時, 遇上一大群看似小學生模樣的學童由老師帶領着到處參觀, 場面熱鬧。 



今天送機除了有點傷感, 意外發現原來機場範圍可以自由進入不用檢查疫苗通行症, 我不清楚是機管局不依例辦事, 還是想走在前頭, 打算全面解除疫情帶來的諸多限制, 不過我最關心的當然是窒礙出外旅遊回港要隔離7天的規定。

室內緩跑道

做運動我喜歡在空氣清新的戶外,不過最近發現香港公園體育館內有條冷氣緩跑道,跑起來完全不出汗,而且因為位處半山,使用的人不多,是個十分暢快的體驗。 這條緩跑道設置在多用途球場(籃球、羽毛球、排球)上方的環廊,可謂善用空間。其實不止善用空間,也善用冷氣,舊體育館多用途球場的設計沒有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