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4日 星期一

三文魚的生死之旅

三文魚洄游是一條不歸路, 洄游目的是為了產卵繁殖下一代, 產卵過後就死去.  知道三文魚這個悲壯的故事後, 這次再到溫哥華, 我向朋友提議一定要去看一下, 停留的時間正好配合觀賞季節.

說觀賞似乎不太合適, 因為三文魚為產卵而死是樁慘事, 抱欣賞態度去看有點冷血, 特別是到了現場目睹魚屍遍地的景況, 任誰都不能不動容. 



如果三文魚也像人類有思維, 面對生死這個重要抉擇, 我猜很可能有些三文魚不會選擇洄游這條不歸路, 寧願自由自在地在太平洋裡生活多幾年. 想想人有時候也會面對相似的生死抉擇, 就是有些即將分娩的產婦, 因意外或特殊的原因, 母親和肚裡的嬰兒很可能只能讓其中一方活下來, 這種特殊個案常常被影視作品拿來做煽情題材.  人類遇到這種抉擇, 不同的人自有不同考慮, 我想, 理性的人當然會選擇把救活母親放在首位.  三文魚就不由牠們自己選擇, 明知要逆流而上, 歷盡艱辛, 也要從海洋游回出生地, 以犧牲自己來換取族群的延續, 這是牠們的習性使然, 研究下去, 有人還說跟自然界的食物鏈有關.  不管怎樣, 這種行為令人感動. 

研究人員說三文魚的洄游構成自然界食物鏈的一部分, 是基於三文魚洄游途中有不少被灰熊吃掉, 在youtube上有短片可以看到, 那些灰熊知道什麼時候守候在河邊岩石上, 也知道哪個位置最多三文魚躍出水面, 身口非常敏捷, 一口就吃掉魚.  我們觀看三文魚洄游的地方不是太偏遠, 又是人工水道, 當然不用擔心熊出沒.   那是距離溫哥華市中心兩小時多車程的威化溪產卵水道(Weaver Creek Spawning Channel ).   這裡是一條長達近三千米水清平緩的人工產卵水道, 水道一行行一彎彎, 中間以植滿樹木的步道分隔, 是一處四周環境優美的地方.



連接溪流口那段建成一層一層落差, 好讓三文魚認着逆流而上.   據說三文魚洄游10月中旬是高峰期, 我們去的時候已近尾聲, 所以見到逆流而上的三文魚已經不多, 鋪着碎石清淺的水裡游動的魚同樣不算多, 牠們游起來都是慢悠悠的, 估計是因為一開始游回河道就停止進食, 產卵後體力又大量消耗掉, 生命已快走到盡頭了. 看見有些魚就死在水裡, 更多的是水邊和岸上, 岸上的魚屍都集中成一堆堆, 應該有工作人員處理過, 沒有即時清理掉, 相信是留待野鳥善後, 因為見到水道旁邊有不少野鳥.




三文魚出生在淡水河道, 一年成長後游到海裡, 四年後游回出生地產卵,  隨後生命終結, 這就是牠們的一生. 人類當然不能跟動物相比, 事實上有些昆蟲生命短暫得一生下來目的只為繁殖下一代, 交配完就死去.    三文魚為什麼一定要返回出生地產卵, 有說法指清澈的河道環境才能讓卵子孵化. 三文魚如何認得路回到出生地始終是個謎, 因為牠們具備這種神奇本領, 因而有人說吃三文魚特別有益. 



沒有留言:

班戟

班戟是pancake的音譯,既然是譯名,應該是外國東西,其實pancake意譯就是平底鍋煎餅,這樣普通的東西當然不是外國獨有,中國依地域不同,就有多種 做法和口味不同的煎餅,小時候嚐過媽媽做的薄罉,就是廣東人做的煎餅。  一般香港人認知的班戟,還是跟中式煎餅有分別,被視為西式食品...